课程讲师:董保华 教授
开课单位:上海董保华法律咨询工作室
课程时间:2021年12月21日(周二) 9:00-17:00
课程费用:3200元/人
课程地点:上海新世界丽笙酒店(五星)园景楼 2楼宴会厅 C(黄浦区南京西路88号,地铁2号线人民广场下车,7号出口步行3分钟到达)
报名联系人:朱永胜 021-62526042 18916108887
Email: dongbaohuaoffice@wantelaw.com
疫情大背景下的2021年是承前启后的一年,既是过去十年的终点,也是未来十年的起点。
2021年是不平静的一年,我国已经形成传统用工和灵活用工的两元对立格局,两侧市场管制与自治的博弈构成当今劳动关系的主线条。如果说去年的博弈主要表现为灵活用工市场对传统用工市场的冲击,那么今年的两元格局则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传统用工市场借助政府管制向灵活用工市场发难,政府罚款、舆论谴责等场景在新业态一侧上演。2021年的这场变化,不仅可能成为用工市场的转折点,还将影响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用工关系的走向。
从2020年进入2021年,我国三孩政策出台,双减双控政策相继落地,996被宣布违法,一系列调整对两侧同时形成冲击,表现为传统制造业与新型服务业的争夺、美国模式与德国模式的抉择、奋斗文化与躺平文化的争论等。随之而来是传统制造业与新型服务业的争夺、美国模式与德国模式的抉择、奋斗文化与躺平文化的争论等。然而,国家通过管制介入劳动市场、巩固传统用工机制的同时,必定要收回双侧市场已经释放的灵活性。如何看待这种变化对企业的影响?未来几年的用工模式该如何调整?
两侧市场博弈的扰动,共同将阿里女职工疑遭性侵事件与人社干部体验美团骑手事件推至前台,构成今年最典型的两个案例。揭开表象,该如何解读两侧市场复杂博弈下产生的一系列案件?每一个企业和个体如何在动态中掌握先机?两侧市场持续多年的管制与自治博弈,核心是对用工市场走向的争夺。但是,也许真正决定未来走向的是对生、老、病、死的责任落实。盘点今年纷繁复杂的案件、案例与不断出台的规定,国家和企业能否找到共同富裕的平衡点?
劳动法权威专家董保华教授将以全新的视角、结构,以两侧市场的动态博弈为切入点,剖析最新劳动与社会保障政策,解读2021年的新案例、新口径,预测并整理未来用工的风险要点与注意事项。帮助企业及时调整用工结构、抵抗用人风险,在复杂多变的政策环境下为企业降本增效保驾护航。
上半场 :
一、 开场
(一)前情提要
灵活用工市场对传统用工市场的冲击
传统用工市场对灵活用工市场的反击
传统用工市场的强化巩固以及灵活用工市场的萎缩
企业在市场博弈下的双重困境
(二)前后对比
【案例】2021年的盘点第一案:阿里女员工称遭性侵案件
【案例】2020与2021两个第一案的串联解读
去年到今年,两个第一案相继传达出哪些信号
(三)前因后果
【文件】传统用工市场强化的动因
生育意愿下降与计生政策的实施
【案例】东方卫视翻车案
左侧市场与右侧市场的差异
传统用工市场强化的深层原因
中国发展的不同走向:美国模式与德国模式
传统用工市场强化的表现
对待“996”态度调整:“躺平”文化与“奋斗”文化之争
(四)前车之鉴
【案例】两个关键案例的历史比较
历史关口上意识形态的倾向凸显 ,可能对今后带来的长远影响
二、 新业态与灵活用工
新业态用工面临多事之秋,用工管制、行政罚款等一系列整顿措施正在重塑两元对立格局
(一)焦点
新业态对旧业态的冲击与旧业态的现实境况
如何管制新业态,缓和旧业态困局
(二)盘点
【案例】北京人社副处长体验美团骑手
人社部门在两侧博弈中扮演什么角色
美团股价跌、涨之间透露哪些信息
【案例】近年新业态用工关系认定的分析
北上广深对新业态用工关系的认定
二、三线城市对新业态用工关系的认定
【案例】现实对比:外卖骑手与复旦教授伤人事件
同一版情节,为何有不同的故事走向
【案例】历史对比:总理讨薪事件、黑砖窑事件
美团案例如何撬动两侧市场的平衡
(三)要点
【文件】七部委发布关于新业态的指导意见
“劳动者”概念的重新定义
“不完全符合确立劳动关系情形”的权利义务评析
“类雇佣劳动者”概念的提出
【文件】总工会及多地发布新业态指导意见推动党建工建
新业态中的集体协商与工会民主
新业态党建工建对用工市场的影响
(四)难点
新业态用工市场的发展趋势
新业态的冲击对旧业态造成哪些影响
三、 旧业态与稳定用工
随着管制介入,已经释放的用工灵活性被收回,企业在市场博弈中可能面临双重困境
(一)焦点
旧业态对自有机制的巩固和对新业态的反击
通过“996”用工的整顿,管制介入的辐射范围有多大
(二)盘点
【案例】人社部、最高院联合发布超时加班典型案例
两部门联合发布10个企业方100%败诉案例,这一罕见举措透露出稳定旧业态、回收灵活性的市场风向。透过典型案例,分析该轮回收用工市场灵活性的具体措施。
奋斗者协议的新动态
盘点:“躺平”文化冲击“奋斗”文化,奋斗者机制面临哪些调整
【案例】劳动者与用人单位订立放弃加班费协议,能否主张加班费
“履行型变更”的裁审变化
盘点:企业调岗及用工自主权受到哪些约束
【案例】劳动者拒绝违法超时加班安排,用人单位能否解除劳动合同
【案例】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增加工作任务,劳动者是否有权拒绝
诚信原则的重新定义
盘点:诚实信用原则的共识被打破
【案例】劳动者在离职文件上签字确认加班费已结清,是否有权请求支付欠付的加班费
(三)要点
自愿加班机制
典型案例对自愿加班机制的真实影响及新一轮实操应对
【案例】用人单位未按规章制度履行加班审批手续,能否认定劳动者加班事实
【案例】用人单位以规章制度形式否认劳动者加班事实是否有效
【案例】处理加班费争议,如何分配举证责任
包薪机制
典型案例对加班包薪机制的冲击及新一轮实操应对
【案例】双方约定实行包薪制,是否需要依法支付加班
(四)难点
奋斗者机制的未来走向
回收灵活性的过程中,奋斗者协议及其所代表的奋斗文化受到多大程度的影响?“躺平”文化是否会战胜“奋斗”文化
下半场:
在共同富裕道路上,生、老、病、死的责任谁来承担,将会成为新业态与旧业态用工调成的关键问题,也将决定两侧市场博弈的最终走向。
四、“生”的制度调整
“生”的制度调整不仅仅是生育的单一话题,随着三孩政策落地、各地加入福利竞赛、企业用工成本上升,还会涉及用工市场对女性的歧视与反歧视,女性在职场中的欺诈与反欺诈,工作环境中的性骚扰与反性骚扰等一系列话题。“生”的制度调整将带动整个职场环境发生巨大变化。
(一)焦点
“三孩”政策落地
生育成本涉及那些方面,企业将增加多少用工成本
(二)盘点
【歧视案例】泡泡玛特深陷招聘歧视风波、女子怀三胎疑遭单位强行辞退
歧视与反歧视:企业如何应对招聘中的歧视问题
【欺诈案例】女员工借生育政策在企业生孩
欺诈与反欺诈:新型职场碰瓷现象分析
【骚扰案例】朱军性侵案判决结果
职场性骚扰与反骚扰:职场性骚扰举证方式的利弊分析,及其对企业用工的影响
(三)要点
【文件】各地出台育儿假等生育政策
企业用工成本:新一轮政府福利竞赛的现状
【文件】国家及多地发文防治职场性骚扰
企业用工风险:新规中新设的企业规范及防治义务
(四)难点
在企业成本大幅提升情况下,如何平衡企业成本与公平待遇间的冲突
五、“老”的制度调整
中国即将进入超老龄结构社会,社保基金全国统筹大背景下,延迟退休、延长缴费年限的“双延”政策呼之欲出,将给企业用工成本带来哪些影响?又会如何影响两侧市场的博弈格局?
(一)焦点
“双延”政策的临近对企业的冲击
延迟退休、延长缴费年限对企业、个人利益的重组
(二)盘点
【案例】社保代缴处罚案例
社保代缴风波继续发酵
涉事企业面临的经济风险、法律风险
【案例】50岁女主管被迫退休获赔46万
如何判定“女工人”还是“女干部”
(三)要点
【文件】“双延”政策分析
【文件】人社及多地发布超龄人员政策指引
超龄人员的劳动保障范围
企业该如何使用超龄人员
(四)难点
在“双延”政策调低员工待遇情况下,企业用工受到哪些影响?
六、“病”的制度调整
《个人保护法》于今年11月实施,在此背景下,虚假病假案例呈现新的变形,企业需要尽快适应“病”政策的新变化。
(一)焦点
虚假病假的新形态
(二)盘点
【案例】企业虚假病假败诉案例
虚假病假的实操困境与应对
(三)要点
【文件】《个人信息保护法》实施
企业调查取证的边界在哪里
如何平衡企业用工管理权与员工个人隐私
(四)难点
在《个保法》抬高用工管理难度背景下,企业如何应对
七、“死”的制度调整
“死者为大”的舆论氛围里,法律责任的概念被部分架空,企业被要求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两侧市场博弈背景下,企业的责任承担发生哪些变化,未来将有哪些新趋势,企业能否找到应对的有效办法?
(一)焦点
死亡事件中社会责任强化的倾向
企业责任承担的新形态
(二)盘点
【案例】骑手送餐期间猝死事件
商业保险能否肩起“雇主责任”
【案例】大厂员工跳楼自杀、比亚迪员工下班猝死案
社会舆论对企业用工的影响
【案例】大厂员工跳楼自杀
工作压力太大还是抑郁症?社会舆论对企业用工的干预
【案例】员工上岗首日猝死事件
社会保险缺位,企业如何应对
【案例】最高检、南京发布视同工伤典型案例
突发疾病的工亡认定能否突破48小时
典型案例透露的用工风险变化
(三)要点
【文件】各地工伤保险扩面规定
工伤保险扩面的范围及边界
政策调整能否缓解企业痛点
(四)难点
在不断升级的舆论环境下,企业如何调整和应对